简介

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6章 默认卷_第二十六章 乱世枭雄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沈万三这边已经如约准备就绪,张士德那边也正在风风火火地反元,好不热闹。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乱世中的枭雄们吧,在这里,我们不得不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士德的哥哥张士诚。

张士诚,小名九四,汉族人,出生在泰州白驹场(今属江苏省大丰县)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,是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之一。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,有“(陈)友谅最桀,(张)士诚最富”之说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还要从他的出生地泰州说起。

泰州(古称海陵),地处苏北咽喉要地,地理位置及其重要。因为当地盐业发达,所以是中国历代盐税的主要来源之一。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(公元937年),统治者将海陵由县升为州,名泰州,取国泰民安之意。但这个吉祥的地名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富足,反而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。这都是盐惹的祸。

到了元代,作为东南沿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的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,隶属于两淮盐运使司。元末,朝廷腐败,财政收入入不敷出。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,不断提高盐价,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据史料记载,从元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到元仁宗延祐二年(公元1315年)四十年间,盐价上涨了十六倍。

我们知道,从周代开始,官府就垄断食盐的生产和经营。由于食盐专卖关系到国家的安全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民间私自贩卖食盐的行为都进行严厉打击,元朝的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。所以,盐价的不断翻番没有给盐民带来一丝益处,东南沿海的盐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。当地人口头相传着这样一首诗:斥卤茫茫草尽枯,灶底无柴空积卤,借贷无门生计疏,十家村落逃之五。这首《盐丁叹》反映了当时盐丁的贫穷困苦的生活。

张士诚就生活在此时此地,为了养家糊口,他从十岁开始就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“操舟运盐”,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。少年时的他不仅身体健壮,而且为人仗义疏财。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总是尽自己所能相助。于是,他渐渐地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。

虽然明知贩卖私盐是要掉脑袋的,但为了活命,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还是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。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,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,卖给当地的富户。但这不是长久之计,因为元朝廷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稽查私盐贩子。这些盐警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,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,对盐民想打就打,想骂就骂。张士诚和盐民们表面顺从,忍气吞声,暗地里却憋着一股劲,准备找机会好好地收拾这些王八羔子。

元朝末年,各地反抗元朝暴政的武装起义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。至正八年,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台州发动起义;至正十一年,刘福通在颖州率红巾军起义;濠州的郭子兴、孙德崖随后响应。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,这使张士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。

关于张士诚是怎么起义的,这里还有一段佳话。

至正十三年(1353年)正月,张士诚因为受不了盐警欺压,便与其弟士义、士德、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商议起兵反元。但是元朝对于汉人统制很严,规定每十户人家,只许合用一把厨刀供切菜用,如私自藏匿兵器,轻则判刑,重则死刑。

事关重大,为了防止秘密泄露,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。一天夜里,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歃血为盟,抄起挑盐用的扁担,乘着夜色,举起了反元的义旗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十八条扁担起义”。起义军迅速占领白驹场、丁溪场,后来,队伍逐渐壮大起来,连克泰州、兴化,直逼高邮。

每到一处,起义军就打开当地富户家中的仓库,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。张士诚等人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草堰场附近的盐民,他们纷纷响应张士诚的的号召,投身到反元的起义大军中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军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,成为元末反元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一。

因为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,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,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,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。再加上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、兴修水利、减免赋税,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,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。所以,张士诚是抗元起义领袖中最富有的一个。

但在后期,张士诚竟然投降了元朝统治者,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。所以,他究竟是义军领袖,还是“农民军的叛徒”,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。这当然是后话了,暂且不谈。

在起义军诸将中,张士德最为强悍有谋,功劳也是最大的,再加上是张士诚的弟弟,所以在军中的地位是很高的。

喜欢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请大家收藏:(m.106xs.com)做天下人的生意:中国第一富豪沈万三106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