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大明天启六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7章 募兵(求收藏 求推荐)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天启六年六月三十日

信王朱由检骑着白马,身后跟着武骧右卫及上百骑锦衣卫,由锦衣卫千户韩济率领。

今日一早从朝阳门出发沿着通惠渠一路先到达了通州。到了通州西门已经差不多未时二刻,却看见通州西门外聚集了大群的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的人群,围住了三个草棚,草棚内似乎有人正在施粥。

朱由检翻身下马,对着韩济说:“你派个人过去问问,是哪里受灾了?这些灾民都是哪里的?”

“是,殿下”

韩济转身让两个锦衣卫去粥棚那边去打探。

朱由检看着通州西门这边乌压压的一片人潮,估计怎么也得有上万人。他此次是第一次出京,从没见过如此多的灾民。本来此次是准备沿着运河,去通州、天津、沧州三地,招募纤夫入伍。但看到灾民如此众多,那看样子就先找一些合格的灾民。

没过多久,两个锦衣卫都回来了:“殿下,这些都是关外逃回来的辽东难民。由于关外之前弃守锦州、大凌河,所以这些在锦州、大凌河附近的辽东人口,都进了关。有些去了天津、有些去了京师,通州已经是算少的了。”

朱由检瞪大了眼睛,这上万的人,还是已经算少的了?可为什么从北京出来的时候没看到呢?

王承恩跟随信王已经好多天了,这人现在已熟知信王性格,一看他表情就知道想问什么。

王承恩在信王身边低声说:“朝阳门那边是没,一般都是北边安定门,据说有好几万呢。”

朱由检吓了一跳,居然有那么多。他摇了摇头,看了眼王承恩:“这次出京咱们带了多少银子?”

王承恩赶紧摇了摇手:“少爷,这银子就算买了米也只能救济一时啊。这些难民只有给他们找个活给几亩地才能安稳下来。”

“出京前陛下对我说,可以招募个一到两万人入伍,算上家眷五六万人。那咱们现在这里招一些吧,只要符合我定的标准,都先招了来。”

王承恩连连点头:“那奴婢这就去边上募兵了。”说完对韩济说:“你去通州县衙找县令,让他找一些衙役过来,维持一下秩序。”

韩济拱了拱手,上马进城往县衙而去。半个时辰后,带了一百多个衙役从城里跑了出来,衙役后还跟着个县官模样的中年人。那些衙役一到城门边,就开始动手搭起了台子。台子很低,也就半人高,一会也就搭完了。等台子搭完,王承恩从衙役手里拿了一个铜锣,让那个县官和他一起走到了台子上。

“Duang!Duang!父老乡亲们,京营现在开府募兵了。”

随着王承恩的喊声,台子边也聚拢起了人。王承恩看人聚了挺多的了,又敲了一下:“新任总督京营戎政受了皇帝的令,准备在北京开府募兵,现在准备在这里先招募一千战兵。”

下面人群立刻涌动起来,虽然老百姓都知道当兵不是个啥好活。但现在拖家带口从辽东逃难进来,能养活一家老小,不管啥活都的去干。

纪远站在人群里看着台子上的两位老爷。他全家原本是在锦州乡下村子里种地,全家除了父母,还有个姐姐和弟弟。纪涓比他大一岁,今年已经十七岁,弟弟纪关今年才十岁。

自从去年锦州沦陷后,他们一家就从锦州一路逃难一直到了山海关,路上父母把吃的都省给了他们三个,实在肚子饿了就去路边找点树皮塞在嘴里嚼嚼。可即便这样,姐弟三个也没吃饱过,而他们父母也饿死在了山海关前。等姐弟三人到了山海关,那边辽东难民实在太多,就算等官老爷施粥,有时候还没轮到就没粥了。于是姐弟三人又跟着难民潮往南走,一路走到了通州。

本想到了通州看看能不能找到活,安定下来。别看纪远今年才十六岁,由于他爹除了种地,经常还要去山里打猎,他十四岁的时候,就随着父亲一起进山打猎。箭术虽不能说百步穿杨,但三四十步内的獐子、狍子也是一射一个准,并且由于父亲打猎,家里经常能吃到点肉,所以个子也比同样岁数的要高壮许多。

没想到通州这边本身城就小,并且这次也还有许多辽东难民都到了这里,苦力活并不好找。昨天姐姐纪涓偷偷跟他商量,准备把自己卖了,然后把这钱给两个弟弟,再往南去找一条活路。他死活没同意,今天眼睛就一直没离开过自己的姐姐,生怕姐姐趁自己一个没注意就跑了卖身。不过他也知道,靠这边粥棚施粥,姐弟三人也就是比死人多口气。如果再找不到活,他也不知道该咋办了。

今日刚和姐姐弟弟三人排着队等施粥,就看到城门另外一边敲锣打鼓的说什么有大将军来募兵。他听到这个连这边粥都不领了,跑到了城门那边准备入伍。只要自己被选上了,那至少能拿到几两安家银,姐姐和弟弟也有了条活路。至于自己,不就当兵吃粮么,混口饱饭,要是以后去打建虏最好,杀一个够本,杀三个顺便把父母的本也赚回来。他一直认为,如果没建虏,那他家也不用逃难,爹妈也不会死在半路上。

等他挤到了里圈,就看到台子上站着三人,一个穿着官袍,应该是本地的官。另外两人他看穿着却不晓得是什么官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大明天启六年请大家收藏:(m.106xs.com)大明天启六年106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